你的位置: [文章分类]:→[测温方案]→[本文]

文章标题:

《探讨:大砼测控温,需要使用MQTT或ROS2系统吗?》

 

此文章 发布日期:2025/10/24 ,已被阅读 48 次, 

  在施工工地现场,进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测温、环境温度测温,另外还需要进行混凝土内部降温用循环水管的流量、进出水口温度的测量,然后依据数据和自定义算法来使用多个电磁阀的开关组合来控制进水流量。原来这个系统有纯云平台方式(每台设备上都使用DTU通讯)、现场独立工控机方式(Lora或RS485通讯)、现场工控机+云平台方式。现在想使用MQTT或ROS2系统,哪个更合适?或这没必要做而保持原来的模式? 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具体的问题,涉及到工业自动化、物联网和边缘计算的交叉领域。我们来系统地分析一下,并给出明确的建议。 ### 核心问题分析 您的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具有严格实时性要求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我们可以拆解出几个关键需求: 1. **数据采集:** 多种传感器数据(温度、流量)的收集。 2. **控制决策:** 基于自定义算法(很可能涉及PID或更复杂的逻辑)进行实时计算,输出控制指令(电磁阀开关)。 3. **通信网络:** 连接现场的传感器、执行器(电磁阀)和决策中心。 4. **系统架构:** 决策和控制逻辑应该放在哪里?(云端、现场工控机、还是分布式节点?) 5. **远程监控与管理:** 数据上报、状态监控、参数设定、报警处理。 ### 方案对比:MQTT vs. ROS2 下面我们重点对比您提出的两个选项。 #### 方案一:基于MQTT的系统 MQTT是一种轻量级的**发布/订阅消息协议**,核心是为受限网络(如蜂窝网络)设备提供高效、异步的通信。 * **架构设想:** * 每个测温点、流量计、电磁阀(或通过PLC/RTU集中接入)都作为一个或多个MQTT客户端。 * 它们连接到部署在**现场工控机**或**高性能网关**上的MQTT Broker(如EMQX, HiveMQ)。 * 一个控制逻辑程序也作为MQTT客户端,订阅所有传感器主题。当收到数据后,它运行控制算法,然后向电磁阀的控制主题发布命令。 * 同时,这个工控机/网关也作为MQTT客户端,将关键数据(如报警、汇总数据)发布到**云平台的MQTT Broker**,实现远程监控。 * **优点:** * **轻量高效:** 协议开销小,非常适合物联网场景。 * **解耦灵活:** 发布者和订阅者不需要知道彼此的存在,方便增减设备。 * **云边协同成熟:** 与云平台(如AWS IoT, Azure IoT, 阿里云IoT)对接是天作之合,生态成熟。 * **技术门槛较低:** 有大量现成的MQTT库和DTU支持,易于实现。 * **缺点:** * **非实时系统:** MQTT本身不保证实时性。消息传输会有延迟(虽然在内网中通常很小,但理论上不确定)。 * **无内置通信模型:** 它只负责传递消息,不定义数据格式(如温度读数应该用什么结构发布)。需要自行制定主题结构和Payload格式(如JSON),容易产生不一致。 * **控制逻辑集中:** 通常需要一个中心节点(工控机)来运行所有控制逻辑,存在单点故障风险。 #### 方案二:基于ROS2的系统 ROS2是一个面向机器人领域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但其设计理念(节点通信、数据总线、生命周期管理)非常适用于复杂的自动化系统。 * **架构设想:** * 将每个功能模块(如“温度采集节点”、“流量计节点”、“电磁阀控制节点”、“核心算法节点”)都设计为独立的ROS2 Node。 * 这些节点通过DDS(ROS2底层通信中间件)进行通信。DDS提供了强大的QoS(服务质量)策略,可以严格保证实时性和可靠性。 * 核心算法节点订阅传感器话题(如`/concrete_temperature`, `/water_flowrate`),发布控制话题(如`/solenoid_valve_cmd`)。 * 可以增加一个“桥接节点”,负责将ROS2系统中的数据转换为MQTT协议,上报到云平台。 * **优点:** * **真正的实时性:** 通过配置DDS的QoS,可以保证关键控制指令的低延迟、高可靠传输。 * **标准化的数据接口:** 使用`.msg`文件明确定义每个话题的数据结构,系统接口清晰、规范。 * **分布式与容错:** 系统本质上是分布式的。如果核心算法节点宕机,可以设计备用节点接管,可靠性更高。 * **丰富的工具链:** 拥有`ros2 bag`(数据记录与回放)、`rqt_graph`(实时查看节点拓扑)等强大工具,便于调试和系统维护。 * **缺点:** * **技术门槛高:** 需要团队具备Linux和ROS2开发经验,学习曲线较陡。 * **系统资源占用相对多:** 相比纯MQTT,ROS2节点和DDS中间件需要更多计算资源。 * **与云平台对接需要桥接:** 不能直接与云平台通信,需要额外的开发工作。 ### 综合评估与建议 #### 1. 哪个更合适?MQTT 还是 ROS2? **这取决于您对系统实时性、可靠性和复杂度的要求。** * **如果控制算法的实时性要求非常高(例如,需要在秒级甚至更短时间内响应温度变化,防止混凝土开裂),且系统规模较大、未来可能持续增加复杂功能,那么 ROS2 是更优越、更专业的选择。** 它的分布式架构和可靠的通信机制能为您的关键控制任务提供“工业级”的保障。 * **如果实时性要求是“秒级到分钟级”,且您更看重与云平台的简单集成、快速开发和较低的技术门槛,那么基于 MQTT 的“云边协同”架构是完全足够且更实用的选择。** 这是目前工业物联网领域更主流的做法。 #### 2. 有必要改变原来的模式吗? 原来的三种模式各有优劣,但都存在明显短板: * **纯云平台方式(DTU):** **控制逻辑在云端,网络延迟和中断风险巨大,不适合大体积混凝土养护这种关键过程控制。** 一旦网络抖动,现场可能失控。**此方案应被淘汰。** * **现场独立工控机方式(Lora/RS485):** 控制逻辑在本地,可靠性高。但缺点是“信息孤岛”,数据无法上传,难以远程监控。Lora的带宽和延迟对于频繁的温度数据采集可能是个瓶颈。 * **现场工控机+云平台方式:** 这是比较合理的现有方案,但通信方式(可能是自定义协议)在扩展性和维护性上不如MQTT或ROS2。 **结论是:有必要升级。** 用现代通信框架(MQTT或ROS2)替换掉传统的、可能比较“土”的通信方式,可以带来巨大的好处: * **系统解耦,易于扩展和维护。** * **标准化接口,减少集成复杂度。** * **更好的可观测性,便于诊断问题。** ### 最终方案建议:分层架构(最佳实践) 结合您的场景,我推荐一个结合了 **ROS2** 和 **MQTT** 优点的**云边端协同分层架构**,这可能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 1. **边缘控制层(现场,高实时性):** 采用 **ROS2**。 * **角色:** 负责执行毫秒级到秒级的高实时、高可靠闭环控制。 * **实现:** 在现场工控机上运行ROS2。所有传感器、执行器都通过ROS2 Node接入。核心控制算法作为一个或多个ROS2 Node运行,利用DDS的QoS保证控制的确定性。 * **优点:** 确保在最关键的控制环节,系统是健壮和实时的,即使网络中断也不影响现场基本控制。 2. **云边通信层(现场-云端,可靠上行):** 采用 **MQTT**。 * **角色:** 负责将边缘层的数据、状态、报警可靠地上报至云平台,并接收来自云平台的参数配置、远程指令。 * **实现:** 在同一个工控机上运行一个 **ROS2-MQTT桥接节点**。这个节点订阅需要上报的ROS2话题(如`/system_status`, `/sensor_data_summary`),并将其转换为MQTT消息发布到云端;同时,它订阅云端的控制话题,将指令转换为ROS2服务调用或话题发布给边缘控制层。 * **优点:** 利用MQTT的异步、轻量特性,完美适配物联网云平台,实现高效的远程交互。 **架构图示意:** ``` [ 温度传感器 ] --(RS485/IO)--> [ROS2 温度采集节点] \ [ 流量计 ] --(RS485/IO)--> [ROS2 流量采集节点] --> (通过DDS内部通信) --> [ROS2 核心控制算法节点] --> (通过DDS内部通信) --> [ROS2 电磁阀驱动节点] --(IO)--> [电磁阀] [ 云平台 ] <==============(MQTT)==============> [ROS2-MQTT 桥接节点] ``` ### 总结 * **追求极致实时性、可靠性和长期可维护性,不惧技术挑战?** -> **选择 ROS2(或本文推荐的分层架构)。** * **希望平衡实用性、开发效率和成本,实时性要求为秒级以上?** -> **选择基于现场工控机的MQTT架构。** * **绝对应该升级:** 放弃纯云控和信息孤岛模式,采用现代化的通信框架是值得的,能显著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和可管理性。 对于您的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这个具体应用,控制循环的周期可能在几十秒到几分钟级别。**因此,一个基于高性能现场工控机(或嵌入式网关)的MQTT方案,很可能是性价比最高、最务实的选择。** 如果您预见到未来会有更复杂的多设备协同、AI优化等需求,那么从ROS2开始会更有远见。